我國因應研發創新國際化的政策導向

在全球化及科技匯流趨勢之驅動下,近年來跨國企業的研發活動逐漸朝向國際化發展,大型跨國企業在多個國家設立不同定位的研發中心相當常見,許多國家亦由政府主動出擊,競相爭取跨國企業至其境內設立研發中心,希望藉此能帶來更先進且多元化的創新研發能量,以及後續所衍生的商機。上述情況顯示,研發國際化所延伸出來的潛在效益與貢獻,已成為各國在經貿及科研政策關注的焦點。

企業研發國際化並非近幾年才開始的觀念,自1980年代之後,跨國企業為延伸生產線分布於海外各地之研發新需求,即開始思考設立境外研發中心的可行性。1990年代以後,包括以色列、芬蘭等亦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國際化,希望藉此提升該國在科研上的競爭力。芬蘭國家科技處(Tekes)近五年來則以「開放式創新」和「研發國際化」的政策思維積極建構其國際研發網絡。另外,在近來相當暢銷的一本書「世界是平的」內容中,作者湯瑪斯‧佛里曼對於此一趨勢亦詳加闡述其重要性,頗受到各界的認同。

在最近十年間,研發國際化的趨勢不僅加速進展,同時也產生明顯質變。例如:以往跨國企業的研發活動係以已開發國家為重心,但近幾年來已有跡象顯示,其逐漸由已開發國家轉向開發中國家。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(UNCTAD;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)的調查,在2005~2009年之間,跨國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據點的首選為中國,第三、四名分別為印度和日本,台灣與新加坡則並列第十一名。上述調查顯示,亞洲地區近年來幾乎成為跨國企業海外研發布局的重點區域,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跨國企業在東亞的研發活動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移轉,亦開始出現如研發服務委外、技術搜尋、研發網絡合作等新的型態。

我國面對研發國際化的洪流,亞洲更是跨國企業海外研發布局的重點區域,更必須掌握此一時機,審慎思考如何運用最佳策略。首先從企業角度而言,在全球競爭環境中,企業產品研發面臨上市時間縮短、成本與風險增加、科技人力流動性增加等多重壓力,過去封閉式的創新模式實不足以因應環境面及需求面的快速變化。未來,企業必須採取更開放的創新策略,例如:向外尋求資源並擴大知識基礎、將自身基礎研究委外、設立海外研發據點、內部知識外部化等,都可視為開放式創新的作法,而跨國企業研發國際化的布局方向,應有利於國內企業走向開放式創新。

另外,從政府角度而言,在因應企業創新策略由「內」而「外」,由「封閉」轉為「開放」的趨勢下,政府在創新研發政策上,亦應朝向塑造一個開放的創新環境,例如增進「外部網絡關係」、「科學系統與企業連結」、「國際科技合作」、「使用者創新導向」等。而在政策方向上,則可從以下幾點出發:(1)研發全球化與開放性創新的障礙為何?政府如何因應?(2)對於全球化與開放性創新趨勢,政府在創新政策工具上要如何調整?研究組織如何調適?如何有效協助中小企業因應此一課題?(3)走向開放創新系統是否改變國家對外來創新的吸引力?還需要哪些條件搭配?

回顧政府近幾年因應創新研發全球化之具體作法,主要以提供優惠條件吸引跨國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為主要策略,從統計數字上顯示,其亦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迴響。但是本刊則認為,我國實不必對跨國企業海外研發中心的貢獻有過度期待,其原因包括:(1)跨國企業在海外的研發不必然能對當地企業的研發產生引導作用,即使有,跨國企業的決策通常會直接影響當地廠商的研發層次;(2)跨國企業海外研發中心的研發成果可能不在地主國生產,也就是技術成果不見得可移轉給當地國家,研發成果只是被帶回母國總部;(3)地主國特殊的文化背景可能產生特定需求,並引導出全新的技術或新的應用領域,而這些應用可能因跨國企業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而被其掌控,反而形成對本土廠商的威脅。未來,如何促進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的成果能對我國創造具體貢獻,並引導國內產業價值鏈與其緊密連結,則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。

另外,如何從國內產業技術發展之現況與需求觀點,分析未來可行策略,鑑於我國創新前瞻與基礎研究能力均明顯不足,在環境、結構因素及資源條件方面,研發創新資源不足與大國相較,故更需強化具有相對優勢之技術領域,並吸引他國資源與我國互補。在創新系統方面,由於我國企業研發高度集中在特定ICT領域,對於新興領域與服務業研發投入偏低,在技術發展過度依賴過去技術路徑的延伸下,若不拓展其它技術視野及創新來源,技術領域很難有跨入其它領域的機會。而且過去國內之研發活動與國際研發網絡連結薄弱,也可能導致與未來國際間主流技術的研發產生脫鉤現象。

綜合考量以上情境,政府在創新研發國際化的推動方向上,如果僅從吸引跨國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著力,顯然是不夠的,而且亦無法達到吸納國外創新研發資源及後續商機的目的。本刊認為,我國在因應創新國際化之思考策略方向上,首先要瞭解台灣之競爭力需建立在靈活與快速調整,透過快速吸納,調整、複製、創新,進而產生經濟效益。在開放創新構面上,則可善用「合縱連橫,擴大槓桿效應」的策略,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協定、研發創新共同平台、技術標準與主流設計規格制訂。上述策略在運用時,如果透過科專計畫/國家型計畫與全球研發合作網絡建立緊密之連結,以及鼓勵企業設立海外研究中心,善用軟體與研發外包機制等,應是可行的方向。

至於具體作法上,則可採用「走出去」與「引進來」雙向並行策略,例如:(1)資助企業與研發機構參與海外研發合作計畫(如歐盟架構計畫),以跨入國際科技合作的平台;積極開展雙邊與多邊國家科技合作計畫;整合跨部門資源,在領先國與新興地區設立「台灣—XX海外創新中心」,協助國內企業進行研發全球布局服務,或協助國內進行海外技術機會偵測與搜尋,進而引進先進技術;(2)除吸引國外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外,亦可考慮研發計畫國際標的方式,吸引國外企業與國內產學研共同合作。另外,在擴大引進人才的政策上,除補助研究機構或研發中心引進海外人才外,亦可透過補助策略性技術創新中心(CSTI)或「產業技術平台」聘請國外專家。

綜合而言,推動我國創新研發國際化是拓展創新研發來源,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議題,而在策略上,除了向外尋求國際創新前瞻研發能量的同時,也需進一步引導國內產、學、研界深化創新前瞻能量,建立起核心能耐,才能更加有效的促成跨國合作,追求更高階之技術發展。亦即,唯有透過有效深化本土創新能耐,並提升與國際連結所產生的效應,才能營造更開放的創新研發環境,迎戰愈趨挑戰的變化未來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ndyjordan200e 的頭像
    andyjordan200e

    andyjordan200e的部落格

    andyjordan20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