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何中年轉業如此困難?-路徑依賴:選擇決定軌道,影響往後人生

文/zen

近年來,大環境不好,公司結束營業或瘦身、外移,資遣、裁員的不少。

年輕人一失業,很快就開始丟履歷,找新工作,申請勞保失業給付,沒多久就找到新工作,好像沒什麼受到影響。

然而,過了三十五六歲後的中壯年,一旦被裁員或資遣,卻很難再找工作。

有人說,那是因為被資遣的中年人眼光較高,不願屈就。但實際情況是,許多中年失業的朋友,薪水就算再微薄,工作就算再辛苦,也都願意接受。因為,人到中年,多半有家人要養,家裡不能一日沒有收入,再苦的工作也沒關係,有錢能夠養家比較重要。

又有人說,勞方不喜歡用中年員工,是因為這些人年紀大了,體力不好,不能做粗活(如果他們應徵的是第一線的門市、勞力工作的話)。再不然,就是以公司出不起中年失業者之前所領的薪水。

但是,不少中年失業者,其實在自己的領域裡,都是經驗豐富,甚至身懷絕技。為何這些產業經驗豐富又專業的中年人,會這麼難找工作?

其實,和社會學裡的「路徑依賴」有關。路徑依賴(path dependence),是美國史丹佛經濟學家Paul A. David在一九七五年出版的《技術選擇、創新和經濟增長》中所提出的概念,是社會科學界重要的概念。

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定律,指的是當某人一旦選擇進入某一路經,將會對所選擇的該路徑產生某種依賴,無法脫離。該路徑的既定方向,將會對人往後的生涯發展,產生強化效果。

阿亮有句名言:「凡走過的,必留下痕跡。」工作也是如此。一個人從學校畢業,進入職場,從最基層的低階工作幹起。以年輕、低薪、肯吃苦換取沒經驗的劣勢,讓公司願意聘用。至於公司,一方面貪便宜,一方面從中挑選合適的人才,培養成自己的班底,希望將來能為公司所用。

雖然,剛出社會的年輕人,會因為志向還不穩定,對工作環境還不夠熟悉,或者遇人不淑,換了一些工作,但由於都還在摸索,所以轉換跑道,大家都還能夠接受。也就是說,因為年輕人還沒選定道路,還沒定下來,還沒對其產生依賴,因此能夠快速轉換跑道。今天想做行銷企劃,明天可能跑去當業務。今天做房地產,明天賣汽車。在摸索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和方向。

中年失業者就不同了。中年失業的人,在此之前,多半已經在一個產業裡待得夠久,甚至鑽得夠深,升遷到一定的位置,擁有自己的人脈(也樹立了自己的敵人),也有一定輩分和聲望,無論對自己所處的產業或者公司,都有相當程度的依賴。

今天,公司結束營業或縮編,裁掉了中年員工,中年失業者依賴產業已深,很難轉行(因為自己懂得多是該行的工作),只能換公司。偏偏中年是個尷尬的年紀,同行公司不可能用你從頭做起(礙於過往的資歷與輩分),又不可能用和過去公司相同的職位和薪水聘用(那要叫公司老闆如何對自己的班底、股東交代?對年輕後進也無法交代(畢竟不是挖角),於是,過去的經驗和資歷反而成為阻礙,。

路徑依賴提醒我們,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。人生道路並沒有那麼多的選擇,人是他自己過去所有一切的總合,而這總合併非任意隨性並且不可預測的。選定了待下來之後,就會按照你的選擇發展出一條明顯的軌道,從此人只能遵此軌道而行,很難再有大幅轉變。這是中年失業者難以找到好的新工作的主要原因。

不過,路徑依賴並非總是無法改變的,只是必須精準的看見改變的時機,然後行動。就好像鐵軌總有交會處,你必須在交會處轉換軌道。但年紀越大,轉換軌道的交會點就越少(甚至根本沒有)。

路徑依賴提醒我們,年輕時必須審慎選擇工作,仔細評估選擇後自己對於路徑依賴所可能造成的「歷史效果」,做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選擇。

路徑依賴提醒我們,人生裡每一次選擇都會影響到下一個選擇,每一個選擇都會影響到你的人生往後的發展。選擇的同時,某一條路便被開啟,其他的路則被關閉。所以,盡可能的不要後悔自己的選擇,勇於面對自己所選擇的路徑,不要將失敗或痛苦推委給外在環境。即便前面有諸多風雨,還是要耐著性子往前走。終將會遇到下一次選擇的關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ndyjordan200e 的頭像
    andyjordan200e

    andyjordan200e的部落格

    andyjordan20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